轉:食肆困境,林一鳴的投資世界
林一鳴的投資世界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LamInv
中港恢復通關一年多來,大批港人北上消費,在今年復活節長假期間,逾百萬港人離境「北上大遷徙」迫爆口岸,導致香港零售業生意慘淡,街頭大量店鋪關門結業,尤其是重災區的餐飲業,情况更加慘淡。
生意清冷,爭吵和衝突也會增加,包括在網上的世界。在Facebook的店鋪執笠關注群組,短時間內吸引超過三十萬人加入,這群組除每天報道不同地區最新執笠資訊外,網民間更出現濃厚火藥味,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互相攻擊,消費者投訴香港餐廳價錢貴兼服務太差,員工投訴唔够人手做到嘔泡,食肆老闆埋怨「業主唔肯减租」,矛頭直綫指向「地産霸權」,認爲食肆執笠結業,業主是最大凶手!不過有人解釋說如果業主大幅减租,由於鋪位估值是根據租金計算出來,所以减租就會導致鋪價大跌,銀行也有機會向業主call loan追討差額,所以業主寧可丟空鋪位也不願意减租。
茶餐廳及連鎖小店
譚仔自2021年10月以招股價每股3.33元上市之後,股價一直都是跌多過升,在執筆之時已經跌到1元附近,不過業績在衆多餐飲股還是可以接受的。截至2023年9月底六個月,譚仔收入為13.87億港元,除稅前溢利1.02億元,淨利潤8162.9萬元。譚仔在平均100元的收入中,食物成本佔23.6元,員工成本31.5元,租金19.0元,其他經營開支19.2元,在扣除融資成本及所得稅開支前還有6.7元,在香港已經算是很不錯了。
譚仔較同業優勢的地方,主要是食物成本佔比較其他餐廳偏低。在香港的飲食行業,食物成本通常佔收益25至30%左右,但譚仔可以做到23.6%,接近是同行最低。爲什麽可以做到?相信你只要拿一碗譚仔米綫看一看,再到街市看碗內的「勿演、畜笙、兒片頭、懶肉、喇椒、餃菜、道Park」(這是2022年譚仔年報封面對食品的描述)的價格,然後比較在其他餐廳食一碟飯的成本,就知道當中的原因。目前譚仔顧客人均消費爲61.6港元,食物成本14.5元,加上中央厨房及烹調時間較短(譚仔很多食物,都是在滾水煮熟就可以),讓譚仔可以得到更高的利潤率。
翠華控股(1314.HK)截至2023年9月底六個月的收益爲4.97億元,純利只有675萬元,佔收益只有一個巴仙略多。在平均100元的收益中,食物成本佔26.4元,員工成本32.6元,租金14.7元,其他經營開支31.6元,在扣除融資成本及所得稅開支前虧損5.3元!幸好還有1605萬的其他收入及1978萬的應佔合營企業溢利,否則業績就要見紅了。
至於太興(6811.HK)的業績,截到2023年12月31日全年收益32.12億元,錄得純利9,384萬元,相較上年度虧損4,315萬元,成功地可以轉虧爲盈。太興在平均100元的收益中,食物成本佔26.2元,員工成本35.3元,租金15.2元,其他經營開支19.3元,在扣除融資成本及所得稅開支前餘下4.0元。
員工是餐飲業成本的最大負擔
在翠華及太興的開支之中,較值得關注的是員工成本的升幅。翠華員工成本由上一個財政半年度的1.44億港元,上升12.8%至1.62億港元。由於員工數量沒有變動(在兩個時期都是1700人),所以員工成本上升主要來自勞工市場的競爭。業績報告內指出,勞動力短缺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來成為香港日益關注的問題,令餐飲業公司於招聘及留聘優秀雇員方面雪上加霜,集團爲留聘員工只好增加工資。
太興的情况也是一樣,員工成本的升幅頗高,從2022年度的9.493億港元,上升11.9%至2023年度的11.34億元,而員工人數只是從6000人上升5%至6300人,所以平均每位員工的成本上升約7%。至於譚仔的員工成本上升7.8%,人數沒有太大變動(從3425人跌至3406人),平均每位員工的成本上升與太興相若。
總括譚仔、太興及翠華三間企業的財務數據,最大開支爲員工成本,佔收益比例的31%-35%,升幅也是在衆多成本最高;回顧翠華在2013年的員工成本,當時只佔收益比重26.4%。至於租金開支方面,佔收益比例只是15%-19%,食物佔23%-26%,這兩個比例在過去十年變動不大。根據香港統計處的資料,2023年底住宿及膳食服務活動名義平均薪金指數,較2022年上升5.5%,而街鋪租金在過去幾年都是持續下跌,可見香港餐飲業面臨最大挑戰,是員工而不是租金開支。
中式酒樓營商環境更加惡劣
相對於茶餐廳,中式酒樓的營商環境就更加惡劣,過去十年都徘徊在死亡綫邊緣,好境時候的利潤率都只是1%-2%,慘淡之時就連年虧損。以富臨集團(1443.HK)為例,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個月的業績,期間收益為8.94億港元,但溢利只有210萬港元,佔收益只有0.2%,真是少得可憐!
由於在富臨得半年報中,將「使用權資産折舊」歸納在「折舊」之中,所以看不到租金的真正開支,但根據去年業績報告的估計,富臨在平均100元的收益中,租金開支約佔18.8元,而參考半年報的數據,食物成本佔27.9元,員工成本34.0元,其他經營開支18.5元,扣除融資成本及所得稅開支前餘下不足1元。在富臨的業績報告,核數師寫上「有關持續經營的重大不確定因素」的字眼,公司流動負債6.43億,流動資産只有3.59億,即是將全部流動資產用來還債後,還欠流動負債淨額2.84億元;雖然情况較2022年略有改善,但仍有很大的財務風險,難怪股價一直長期潜水,較八年前的高位下跌接近九成。
另一間比較有趣的是利寶閣,由陳振傑於1998年在香港成立,算是本港老牌粵菜品牌,但近年業績慘不忍睹,前大股東陳振傑在去年將其34.49%股份以4955萬元售予「猫屎咖啡」創辦人梁乃銘,幷於今年1月改名為貓屎咖啡(1869.HK),但目前仍只有中式酒樓的業務。利寶閣在2019年至2022年度總虧損高達2.3億港元,目前資産總額只有1.08億元,但負債總額却有1.66億元,即是已經資不抵債。
目前全香港的利寶閣酒家已經全綫結業,只餘下中環一間利寶會館,以及深圳三間利寶閣,但神奇的是將香港大部分業務關閉之後,竟然可以轉虧爲盈,錄得800萬元的盈利(當中包括取消綜合入賬一間附屬公司1782萬之收益)。如果利寶閣選擇在早幾年前關閉香港店鋪,專攻深圳的業務,相信現在就不會負資産了。利寶閣在平均100元的收益中,食物成本佔35.8元,員工成本29.1元,租金13.7元,其他經營開支22.2元,在扣除融資成本及所得稅開支前虧損0.7元。
另一間同樣在資産負債表中已經破産的是龍皇集團(8493.HK)。這是我頗喜歡的酒樓,以前我經常都會光顧他們在銅鑼灣的分店,但股票就避而遠之。根據2023年報顯示,公司總資產為4479萬元,總負債高達1.47億,負債淨值1.02億元,已經是資不抵債,獨立核數師報告亦寫上了「不發表意見」,表示有關持續經營存在多個重大不確定因素,對集團持續經營之能力產生重大疑慮。
目前龍皇在香港只餘下兩間酒家,其中一間位於灣仔,一間位於觀塘。在平均100元的收益中,食物成本佔28.5元,員工成本37.2元,租金9.3元,其他經營開支21.2元,在扣除融資成本及所得稅開支前盈利3.8元。
香港餐飲業爲何跑輸深圳?
我認爲深圳餐飲業跑贏香港的原因,主要是深圳擁有大量月薪5000元的勞動人口,也有很多月薪50000元以上的顧客,所以毛利率很容易就可以達到10%以上,這是香港無法可以做到的。餐飲業要維持良好的服務質素,首先是有足够人手,深圳可以很容易在其他省份聘請廉價勞工,這些人拿到5000元的工資,用一千多元租房就够,足够維持比家鄉更好的生活,工作時候也笑容滿面。香港餐廳樓面最便宜也要16000元,平均員工人數只及國內一半,試問點給笑容?
香港餐廳打進國內市場會成功嗎?可以一試,但存在一定困難。以譚仔爲例就不太成功,在香港每日平均每座位售出6.1碗,但內地只有3.3碗,而內地顧客人均消費亦只有41.5港元,約爲香港的三分之二,所以內地日均每餐廳收益只可以做到10017港元,等於香港餐廳39137元的25.6%。截至2023年9月底六個月,譚仔在香港以外地區的經營虧損爲5.3百萬港元,雖然已經略爲收窄,但要做出盈利,相信仍有一定的困難。
做飲食行業真係好辛苦。
留言